中国发展观察|关于改进学校午餐服务质量的建议

2024-02-01 16:02:33BY:lyw
【字体: 打印

科学设计并高效运行的学校供餐项目是完善教育服务的应有之举,既能有效开展儿童营养干预,强化学生群体健康保障;又能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3年第9-10期合刊刊登了佘宇、程蓓、顾天安三位作者共同完成的文章《改进学校午餐供餐服务质量的思考和建议》(作者分别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研大数据研究院)。文章认为,只有切实了解家长和学生需求,规范供餐全链条管理和监督,明确学校和企业职责分工,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才能端出满意的“盘中餐”。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借助数字化手段加强供餐全链条监管。

系统梳理有关学校供餐服务的国家政策硬性条款,结合本地实际和工作导向出台更为细化且便于实施的地方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实施中各要素的优先级顺序,并使用恰当的政策语言陈述职责条款及奖惩机制,引导项目规范实施。借助信息平台和数字化手段协同开展内部监管及问责,扩大外部监督渠道以促进信息透明化。学校供餐服务和学生营养改善须利用数字化监管平台开展循证评估,为下一步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二是确立学生餐营养标准,强化供餐方责任意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协同卫生、体育等部门对本地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系统监测和筛查,确立适用于本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学生餐营养标准,并与学校就有特殊营养需求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开展定期交流。完善食品溯源制度,开发食品质量等级系统,从源头上确保学生餐的营养。加强专业营养师的培养,普及电子营养师的使用,规范带量食谱的调整。注重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及素养提升,减少因不恰当的烹制方式引起的餐食成品营养流失。

三是明确学校有限责任,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建议政府推荐有责任的良心供餐企业以供学校选择,充分发挥供餐企业在食堂管理和运营中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对于组织学生用餐,可参照日本、美国等经验,聘任专门的膳食营养师或营养教师开展陪餐并组织营养教学。此外,还可以鼓励第三方以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参与学生午间活动服务。    

四是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关注学生食育的专业社会组织,并通过与部分城市的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可出台有关政策,鼓励这类社会组织加大与学校的合作范围和力度,并以食育为切入点,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和社区的溢出效应。(整理/杜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