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进

2024-04-09 10:30:25BY:lyw
【字体: 打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从此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积极调整开放战略,从而不断推进扩大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建设经济特区,营造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建设经济特区等方式,营造了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1979年4月,广东省提出在广东沿海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基地,通过实行一些比较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快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并于1980年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通过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更加开放的政策,创造了一个对外商投资极具吸引力的环境。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实质突破。

|开发开放沿海地区,打造沿海开放经济带

在经济特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后,党中央于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并在这些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经济特区的部分政策。随后从1985年起,我国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设立经济开放区,并于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沿海开放经济带。

|从沿海开放延伸至内陆开放,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9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带,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认真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既有层次又各具特点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在此决定的指导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城市延伸。同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自2013年起陆续在上海等18个省(市)建设自贸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动力。其中,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自贸区,通过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为其他自贸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重庆、四川、陕西等内陆省份的自贸区以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为目标,有利于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文/国研智库研究部 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