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研究丛书|新发展阶段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的路径

2024-02-19 15:49:44BY:lyw
【字体: 打印

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事关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应按照新阶段的发展要求,结合当前及未来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增长趋势,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探索形成内需发展新机制新路径,明确新阶段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的战略重点,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牢底座并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1. 以创新为引领,培育强劲的内需增长新动能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培育形成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品种丰富、品质提升、品牌培育为导向,增加优质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满足和创造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有效扩大服务消费。

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健康、医美、娱乐服务消费。提升养老育幼服务消费品质,推动家政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质扩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大力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有序发展公益性在线教育,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引导实体经济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拓展电子商务、社交营销等新模式;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消除弱势群体参与障碍,加快提升对接网络化数字化能力水平。

加快发展壮大新兴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引导电商平台数据赋能,促进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推动“单身消费”“陪伴经济”“首店经济”“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引导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服务新业态有序发展。鼓励地方创新夜间经济服务机制,加强夜间经济集聚区规划管理,增加夜游文化旅游项目供给。

大力培育发展“银发消费”。通过租赁试点、补贴、示范应用等方式促进老年辅具消费。扩大针对老年群体的服装、家电、智能穿戴等商品供给以及餐饮、旅游、健身、医疗、康养、出行、棋牌等服务供给,培育摄影、舞蹈、垂钓、书画、乐器、体育等培训服务,不断满足城乡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2. 以数字化转型为途径,为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供新抓手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推进数字化从消费端向供给端延伸,从单点突破向全链条扩散覆盖,用好数据新生产要素,感应需求变化,弥补质量短板,突破标准瓶颈,建立产能灵活转换和快速响应机制,提升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创新力,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和创造新需求,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

以国货消费为契机形成供求匹配新动力新途径。针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服装服饰、食品饮料、美妆个护等新国货新国牌热点领域,推进“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升级战略,特别是提升国货品质、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中国品牌日”影响力,开展新国货专场购物节,增强国货消费舆论引导。支持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提高国货品牌的国际化运营能力。

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的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对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提升。加强电力、煤炭、液化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冷链、城乡智能物流配送体系、智慧零售、社区商业、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型流通设施建设。构建“枢纽 + 通道 + 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推动中欧班列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推动跨境公路运输发展,增强全球集货能力,优化海外仓布局。

以制造业提质升级提升投资效率和质量。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两大优势,加强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加快计算机、芯片的核心技术、材料和生产设备突破,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水平,实施底层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互联工厂和全透明数字车间。发展服务型制造,拓展研发设计、供应链金融、柔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

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智慧菜市场、智能化配送终端等建设。引导和增强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诚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供给。

3. 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力,夯实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持续增长基本盘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推动更多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等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托住中等收入群体中的脆弱人群。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开展户籍准入年限或积分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依托居住证制度梯度赋权,依据居住证连续持有时间,逐步扩大公共服务项目。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常住人口享有城市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继续推进并扩展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随人员流动可携带的政策,推动农村社保、医保和城镇居民社保、医保相互衔接。建立健全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住房供应、教师医生编制等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就业服务力度。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劳动力,持居住证可在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逐步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

为更多低收入群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条件。继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县域内校舍建设、师资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等标准统一。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的受教育权利。提高技术工人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技术工人能够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本获得体面的薪酬待遇,破除身份差别,让技术工人能够享受同等的职业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

4. 以青年群体为重点,培育壮大消费活力持续释放的“生力军”

发挥“90 后”“00 后”年轻群体的消费引领示范作用,为消费市场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动力,培育更加丰富的青年消费细分市场体系,带动全社会消费的创新、升级和扩大。着力推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发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协同的消费生态。

进一步放大年轻群体对消费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年轻群体为目标客群,重点在新消费领域,加快产品服务、场景业态、消费模式以及供应链创新,放大新消费市场创新策源效应。通过消费创新,带动牵引相关领域投资,优化供给结构。加快大城市流通创新和新商业地标建设,使其成为提升城市商业创新力的核心内容。

合理释放年轻群体的信贷消费潜力。在规范消费信贷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鼓励消费信贷产品创新。针对年轻群体消费重点热点,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据消费者信用状况和消费内容,提供差异化的信贷产品,提高消费信贷精准性高效性,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充分保护年轻群体合法权益,加强对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信贷产品和信用风险培训,倡导理性、适度信贷消费。

促进小型家庭消费持续增长。面对家庭户持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围绕独居和小型家庭社会化、外部化、便利化的消费要求,促进网购、拼团购、外卖、“陪伴”、“夜间”等市场规模扩张,促进托育、家政、租赁等服务市场发展,提升对接“小而美”生活需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5. 以大型中心城市为核心,打造引领和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建设,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活力和人口承载能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适应都市圈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化区域内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推动大型中心城市集聚更多中高端消费资源,为都市圈和城市群广大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消费选择,使大型中心城市成为推动消费扩大和创新的主引擎。以大型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打造对接国际消费市场的开放平台,增强对全球消费的集聚辐射力和资源配置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构建城乡一体的消费体系。树立大消费观念,探索乡村消费的多功能性,打通形成城乡一体的消费体系。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营造消费新场景。在有条件的村庄特别是城市郊区,引入“乡创”“科创”和“文创”等,推进田园变花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民俗,为扩大乡村消费赋能提质。

6. 以绿色发展为契机,推动形成内需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完善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建立消费领域多样化低碳场景和相关激励机制,促进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内需发展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快促进共享及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在需求侧通过经济激励、法律规范、宣传引导等方式,引导居民消费行为绿色化;在供给侧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绿色产品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推进绿色消费。

全链条打造绿色供求体系。鼓励绿色产品研发,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丰富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降低绿色生产成本,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质量,为居民绿色消费提供更好体验和更多选择;扩大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范围,加快出台标准以规范发展资源回收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上内容引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2”之《转向消费驱动》一书,有删改

《转向消费驱动》一书进一步丰富了对扩大内需问题的理论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有效推动以消费为主导扩大内需的路径与体制机制,有利于更好把握迈向高收入阶段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规律,有助于引导实践创新和加快政策创新。

(整理/沈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