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决最紧迫问题为牵引,系统应对全球共同挑战
编者按
纵观百年来的历史,人类曾在合作中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并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经济危机和传染性疾病、海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但也因合作缺失而未能有效应对“大萧条”和战争冲突。面对当前严峻、紧迫、复杂的全球共同挑战,世界各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继续加强合作,寻求共同解决之道。
当前,各种新旧问题与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面临与日俱增、严峻复杂的共同挑战。但与此同时,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为有效应对共同挑战,各国亟须增强全球合作,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关键领域合作为抓手,强化沟通、促进协同,采取务实行动合力应对“六大共同挑战”, 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取《全球发展报告2024》一书中以解决最紧迫问题为牵引系统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当前全球面临的多重共同挑战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往往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应对单一挑战的对策难以奏效,甚至可能对应对其他挑战造成不利影响。单一领域的合作决定了各方的立场相对固定、协商空间有限,难以达成共识。通过议题联结的方式将多个相关领域转化为综合性议题,有利于扩大利益共同点,为各方协调立场提供更多灵活选择,推动和维持有效合作。
携手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全球已处于“沸腾时代”的临界点,气候变化不仅造成直接重大经济损失,还对全球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发展不平等产生深刻影响。应对气候变化也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数智化发展密切关联,需统筹应对。一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集体行动共识,发挥国家自主贡献和全球盘点机制的作用,把气候谈判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二是加强气候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减少绿色产品贸易壁垒,促进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流通和应用。三是避免对用于绿色低碳转型的芯片等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出口管制,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以开放合作促进数智化发展与安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一定风险,相关技术滥用会对各国安全形成潜在隐患,还将扩大“数字鸿沟”,需及早应对。一是倡导和践行公平竞争与合作创新,反对科技霸权和科技垄断,避免国际科技合作成为政治博弈或地缘冲突的牺牲品。二是以开源、开放原则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共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朝着可监督、可追溯、可信赖方向发展,防止个别国家单方面部署非安全、未测试的人工智能系统谋求军事绝对性优势。三是加强全球数字公共产品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对全球经济增长、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都具有巨大影响,亟须各国加强合作。一是构建开放包容、稳定互信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在联合国框架下就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畅通等问题开展协商。二是增进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和加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提升世界贸易组织有效性,推动恢复争端解决机制。三是推动国际产业生态开放,促进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流动等领域的标准对接,促进形成统一的标准规则和生态体系。四是优化产业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共同挑战前,可允许各国使用相关政策工具支持具有正外部性的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尽快形成规模经济。
合力应对贫困、粮食安全、卫生健康、发展融资等突出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是“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紧迫挑战,更关乎全球和平与稳定和人类福祉,需要各国共同应对。一是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加大农业技术转移力度,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完善气候灾害预报预警机制,提升抵御极端天气事件能力,提高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水平。二是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健康保障水平,建立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预警监测体系,支持“非洲疫苗生产加速器”基本医疗物资本地化生产计划。三是促进各类发展倡议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践行“开发性金融”理念,鼓励发展融资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等生产性部门,帮助低收入国家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包容性发展。 (整理/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