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②:天津滨海新区:四措并举发展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以后,成为各地高度关注的热点重点,各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成链成群,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加快谋划建设一批前瞻性项目,积极运用数智化、绿色化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提出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通技术转化堵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举措。从全国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最终要落在区域上,不同地区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基于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判断,最大限度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本系列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中天津滨海新区的实践案例,共4篇,供读者参考。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门类齐全,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脑科学与智能医学、自主信创等领域研发实力强,未来产业集聚区、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未来产业发展平台等加速搭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高效运转,新质生产力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01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近些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孵化器”。滨海新区高标准建设信创、细胞生态、合成生物学等海河实验室,被授予国家级创新驱动示范区称号。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渤海大学滨海创新中心、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双碳运营管理分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产学研”创新驱动联盟,构建“产学研”协作平台,寻求各方诉求的连接点,共同完善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促进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02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滨海新区依托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瞄准“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的目标,遵循“搭平台、强服务”思路,强化创新资源的链接,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推进“科创十字街”建设,在科技园建设支撑创新的信息交互平台、小联盟、小产业圈,强化创新空间之间的协调联动,激发创新活力。建立从科学家、高值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到上市融资的发展路径,完善产业、创新、人才、金融等配套政策体系,营造“核心+基地+网格”的环实验室产业生态。初步形成集知识产权创造、审核、运用、服务、保护于一体的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量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屏障”。坚持“产业引领、协同共赢、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理念,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谋划建设滨海新区中央创新区,在对接、协同、改革、联动、联通上求突破,着力建设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示范区。
03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滨海新区紧紧围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能力的目标,从建立机构、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滨海新区初步建立多层次技术转移机构,形成“数字平台+区域技转中心+科创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体系,打造全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的“四梁八柱”。同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财政资金奖励方式,鼓励在成果转化净收益中按约定比例落实专项资金,独立核算并用于技术转移运营机构或部门的能力建设和人员奖励。鼓励科技企业培养技术转移类人才,给予持证人才培训奖励补贴等。
(撰稿人/黄征学、郭叶波、潘彪)
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