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首先需要高质量发展,其次需要均衡发展,改变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在这两个方面,各级政府都要制定2035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作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考核的主要依据。
首先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基本标准,逐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预算。为了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有更大幅度的增加,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特别要保障一些脱贫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增加。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按照城市中小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完善农村学校硬件和物资设备,加强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做到硬件与软件更好匹配,提高使用效率。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部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网络。
三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高水平师资。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问题,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和完善骨干教师的优待和保障政策,加大农村教师补贴的政策力度。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子女上学等困难。
四是要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提升其综合素质。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政府对农村教师培养要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全面性,适当增加农村教师培训名额,将国培、省培等国家级或省级教师培训项目落实到农村学校。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时,探索建立农村小学划片研修和专项研修机制。加强“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的培养。
五是要加强城乡教师双向流动,鼓励城市优质教师下乡。推进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通过实行农村教师轮岗制,推进退休的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赴乡村学校任教和交流,鼓励城市优质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依托新科技发展“互联网 + 教育”,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教师的差距。依托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多校同步在线课堂教学,直播和录播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其次要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一是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关注偏远地区学生发展需求。实时掌握农村中小学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积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变化,充分考虑学生数量、办学条件、群众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应保留或设置村小学和教学点。
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科学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各项投入,制定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标准,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探索实行走读和寄宿相结合,各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和当地环境等因素,安排好需要寄宿的学生,尤其要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三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改造投入力度。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面临着农村不同地区间不均衡的问题。因此要坚持教育资源投入政策的公平性,推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欠发达地区聚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可以考虑设立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建设援助基金,专门用于改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
(以上文字摘自《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促进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有删节)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 促进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一书的主要目的是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农村儿童发展领域。本书通过综合最新儿童发展理论研究,梳理近年来中国农村儿童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通过有力的数据、实例和国内外经验,为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建议,以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整理/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