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摘|提高托育领域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五点建议

2024-04-03 14:51:23BY:lyw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少子化和老龄化正在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对国家人口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果断决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顺应人民群众期待,释放生育潜能,促进中长期人口均衡发展。社会各方面对此高度赞成,同时也普遍认为,保障新生育政策的目标顺利实现,关键是要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缓解育儿压力、增强生育意愿的社会支持措施。当前,要针对多元的托育服务需求,多措并举,加快探索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模式,积极扩大社会化托育服务资源,形成家庭主责、社区依托、机构补充、社会支持的育儿服务格局。

一是扩大家庭育儿的指导、支持等服务。家庭养育仍然是幼儿养育的主渠道,但是育儿的科学指导、服务支持也十分重要,需求也很迫切。建议将家庭育儿指导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内容,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扩大公益性育儿指导资源,探索建立公益性育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开发育儿指导公益平台和课程资源,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公办托育服务机构、社区等为婴幼儿家庭提供示范指导,积极开展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公益性育儿指导和实践活动,提高家庭科学育儿素养和能力。综合采取补贴、奖励、购买服务等扶持措施,积极培育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为婴幼儿家庭开展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服务,积极开发家庭教育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二是扩大社区托育供给。在托育机构建设成本较高的情况下,立足社区扩大托育服务供给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策略。建议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通过场地和硬件支持、购买服务等,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依托社区加强网点建设,提供就近的全托、上门、短时托管、突发情况救护等多元化服务。依托政府机构网络,探索社区儿童综合性早期发展中心建设,加强和所在的社区、家庭的合作,提供家庭指导服务。针对边远农村地区,可依托村委会(居委会)、幼儿园等已有公共设施甚至闲置用房,设置或嵌入儿童发展中心,不具备机构集中提供服务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用县内大中专毕业生或经过培训的在村妇女,因地制宜,因才施策,采用社区中心模式或入户家访模式,提供养育辅导服务。

三是统筹推进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充分考虑各地国土空间规划、服务人口和半径等情况,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多种方式,统筹托育服务设施数量、规模和布局,构建公办机构示范指导、普惠性机构基本保障、非普惠性机构多元补充的托育服务基本格局。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履行好托育服务建设投入的主体责任。加大政府支持带动社会力量投入,进一步疏解社会力量进入托育服务市场的堵点和难点,通过提供场地、优化准入管理、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减免租金、优先保障建设用地、设施和部位改造支持等政策措施,帮助举办者解决机构选址难、运营成本高、风险责任大等突出问题,激发市场活力,建设一大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

四是多渠道扩大托育托管资源供给。在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过程中,同步推动公办教育机构服务范围向托育领域延伸,将教育、托育一体考虑,是扩大托育服务资源的又一条有效途径。比如,要积极鼓励资源相对充裕、办园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开设托育班,按照托幼一体化的原则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政府在经费投入、机构编制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托育班。又如,一些城市中小学探索出了延迟放学、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等,要总结相关经验,形成固定的工作机制。此外,还要鼓励支持工业(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高校、妇幼保健机构、商务楼宇等利用自有土地或设施,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的方式建设公益托育服务设施。

五是加强托育服务保障。要加强托育行业监管,严格从业人员准入管理,加紧研究制定机构管理规范、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和行为规范,加强安全、卫生、保健等常态化监管,强化行业自律、托育质量评价与监测。加强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在职业院校试点开展托育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学前教育、儿童保护、社区工作、妇联等领域的基层队伍,加强指导和引导,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专业智库研制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依托公办托育服务机构和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实行托育机构负责人、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制度,加强相关业务指导。

(以上内容摘自《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家庭幸福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一书提出了推进完善生殖和母婴健康支持服务体系、提高托育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更注重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综合收入补贴政策以及建立“普惠式”家庭支持体系5个方面的改革。

(整理/耿瑞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