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以“价值融合”提升我国大宗商品保障能力

2022-06-27 11:12:00BY:lyw
【字体: 打印

受全球经济恢复、大国博弈、地缘危机以及物流系统恢复缓慢等原因综合影响,从2021年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带来重大挑战。我们调研认为,与大宗商品领域主要国家及市场主体进行“价值融合”,实现各方“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有助于提升我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能力,保障我国资源安全。

|提升我国大宗商品保障能力需要增强“价值融合”

当前,我国大宗商品保障面临外部依存度高、国际定价话语权缺失、输入型通胀压力大等突出问题。一方面,我国大宗商品需求日益上升,短期内难以改变依赖外部供给的局面,亟须客观分析并认清我国目前战略资源供给的现状与特点,构建更高层级的战略物资安全观。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最大进口国,对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有限,因价格上涨和波动造成的产业链冲击和利益损失巨大。特别是,随着大国博弈加剧,对大宗商品控制权的争夺日益白热化,我国不仅要承受发达国家金融货币手段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与操纵,而且在极端情况下不排除部分大宗商品外部“断供”风险。

我国与国外主体在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重要大宗商品产业链上“价值融合”不够紧密,使得大宗商品限供和价格剧烈波动对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造成的影响不对称。目前,受国际大宗商品供求格局、产业链分工、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开放水平等因素影响,外国投资者、贸易商、金融机构等在我国大宗商品产业链上的参与度不深,使得掌握大宗商品话语权的国家和主体能在自身利益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对我国进行涨价、限供乃至断供。

推动大宗商品“价值融合”面临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我国在大宗商品产业链开放方面仍存在不少制度和政策障碍,制约了我国与国外主体的“价值融合”:第一,储备体系市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国外主体进入国内大宗商品产业链;第二,部分大宗商品贸易投资面临较高壁垒,不利于培养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和交易主体;第三,交易市场和交易模式发展滞后,国内价格的国际认可度较低;第四,大宗商品交易所和国际贸易配套政策滞后,制约了产业链国际化发展等等。

|推动大宗商品“价值融合”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球正处于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和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关键时期,大宗商品国际供求格局正发生演变,加之国外主体对进入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具有强烈需求,为我国重塑大宗商品产业链价值链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大宗商品“价值融合”的关键在于高水平开放,通过在大宗商品储运、交易、贸易等环节引入国外主体,特别是与对大宗商品控制力强的国家进行深度绑定,增加其断供和提价的成本。具体而言:一是建设开放型大宗商品储备体系,吸引其他国家在我国进行储备、中转;二是推动大宗商品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高国外主体在国内市场的活跃度;三是建成与国际交易模式和规则对标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具有国际认可度的联合议价定价机制;四是建立完善的大宗商品配套政策体系五是与国际大型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境外资源。

(整理/胡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