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摘|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2024-03-08 10:34:29BY:lyw
【字体: 打印

新发展格局下需要面向产业链上下游高端环节强化科技攻关,对可能断供的产业链重点环节加紧部署创新链,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同时,提高我国国内产业链的自主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与产业的更紧密联系,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聚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中间试验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研究的全创新链过程,重塑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的资源、制度、基础设施和人才的聚集,形成政策、科学、技术、产业协同演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政府资助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使企业更好地承接研究部门的知识产出,消除创新链条上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环节的断层。

提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中间试验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自主开发能力,建立以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为主线的长效机制。充分激发政府和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可持续投入动力和活力,全面创新、整合和优化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体制与机制。

(二)建设攻克“卡脖子”环节的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核心在于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体化体系。塑造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或大学等专业化科研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导的体系。

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科研机构研发力量雄厚优势,构建学科集群主导型的创新联盟。可采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有科研机构+企业会员+政府补贴”的形式。改善以往产学研合作中业余兼职、咨询服务,单一性成果转让或者合作开发等形式,建立起目标更为综合、长期、集成式的合作关系。

要建立以专业管理机构为依托,战略目标为导向,项目经理人为核心,“多阶段、组合式”资助为特点的项目资助与管理体制。应依据所在领域生命周期阶段、所处创新链位置及其与产业链结合的紧密程度进行差异化布局,采用“国家所有—国家运行”或“国家所有—社会力量运行”等多种模式,打造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前瞻性与储备性、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纵深交叉研究平台。

(三)新兴产业产业链创新的组织布局

新兴产业产业链创新的组织布局,需要在考虑技术和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向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一是加强前沿技术布局,构建跨领域的创新产业集群。基于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采取超前布局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重大科技专项布局方式,有效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建立工程化和产业化平台,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化技术融合。一般新产品开发需要经历技术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大致分别对应技术成熟度的 1~3、4~6 和 7~9。当前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各种政策体制均不利于此阶段工作的开展,需建立工程化和产业化平台进行支持。

三是培育围绕关键共性技术的产业创新生态。通过税收激励等措施调动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推动关键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赛马”和“揭榜挂帅”制,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推动科研机构按照产业需求进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供给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四是增加创新开放性,构建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推动以用户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在更大范围合作的开放式创新等新模式。以互联网核心平台为纽带,实现“生态型共建”。激发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加强研发活动的合作。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集聚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四)传统产业链创新的组织布局

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与效率提升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利用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引导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精细化、品牌化、专用化和集群化发展。

一是在大企业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为中小企业创造市场和技术条件,培育大批“专精特新”企业。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实施专一化发展战略,做“配套专家”,形成小而强、保持高度经营自主权的发展路径。

二是以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产业赋能作用,鼓励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产品与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和跨界融合创新,提升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创新链,加快延伸拓展产业链,构建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区域内优势教育科研资源和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建立“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推动建立“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的创新链条。

以上文字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新发展格局与产业链提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