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摘|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2024-03-04 10:53:55BY:lyw
【字体: 打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牢牢把握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个核心,抓住畅通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这个关键,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竞争和应用导向,健全完善布局合理、高效协同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生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推进“强基础”“补短板”“锻长板”“提水平”“促升级”,着力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优势领域全球引领能力和战略性新兴领域产业链综合能力。协同推进产业链创新和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优化龙头企业领航,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协同发展、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生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水平开放合作,在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基本原则包括“一统一、三结合”。保持产业链稳定性和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内在有机统一,在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中实现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个基础,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也是增强稳定性的重要支撑力量。脱离稳定性谈竞争力或脱离竞争力谈稳定性都难以长久持续。工业化后期综合成本上升导致产业链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是很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规律,但如何保持制造业比重相对稳定,并重点通过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在低端制造迁出去的同时,实现核心环节留下来和价值链升上去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当前,数字化革命带来的简单劳动替代和生产效率提升,为我国制造业本地化升级带来了机遇。我国也可借鉴日本等“母工厂”模式将产业链核心环节(包括研发设计、先进制造终端产品、核心零部件、机械设备中间品生产制造等)留在国内,通过智能制造提高制造中间环节的效率,同时通过向研发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两端延伸,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坚持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在有效平衡自主性和经济性中提高安全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均须坚持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一方面,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前提。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建立起自主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才能在持续不断的产业升级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涉及国民经济基础性通用性技术、对美单一依赖且可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对产业持续创新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及设备等,均应纳入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范畴。另一方面,强调自主发展能力不是要封闭发展、关起门来发展。要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引导相关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生态,促进标准相融、技术水平同步,避免出现中国一个体系、国际上一个体系,特别是防止在新兴领域技术标准制定中被人为排斥和孤立。应在努力保持创新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规模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形成影响标准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国家关键技术和供应链相互制衡的能力。应支持发展开放、包容、竞争、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在确保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自主技术能力和产业链配套能力的同时,在开放合作和国际竞争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效率和发展水平。努力在自主性和经济性之间实现平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加稳固的竞争格局。

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力量相结合,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政府发挥作用的出发点看,应将政府作用精准聚焦于市场失灵或失效的领域,以及国家战略性目标的追赶和布局上,同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市场力量、汇聚市场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集聚。从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着力点看,应重点支持前沿和基础研究,以及涉及国家产业安全的底层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和推动构建产学研开放式协同创新网络,加强产业链核心能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体系、产业基础服务平台、先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人才培养和培训,加强产业公地、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等。对战略性领域和新兴产业而言,产业政策还应支持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和市场的培育。从政府政策的作用方式看,应以功能型、普惠性政策为主,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运用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标准等完善法治化、国际化、高标准的营商环境。除此之外,大部分领域,主要还是通过政府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持,以及搭建起来的引导激励产业创新和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机制,进一步把我国市场规模超大、产业门类齐全、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发挥出来。

坚持强化内循环主体作用和双循环相互促进作用相结合,通过“以内促外”和“以外强内”实现产业链水平的新提高。高质量的内循环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关键依托。无论是聚焦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还是优势领域进一步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领域优势培育,均须以内循环的关键需求和市场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对产业链安全和消费升级适配性的需求。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重点有所不同。对产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更多依赖国内市场和通过高水平“引进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实现“以外强内”。对于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更多是主动“走出去”,在推进研发中心、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布局中实现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提高,即“以内促外”。

以上文字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新发展格局与产业链提升战略》

《新发展格局与产业链提升战略》一书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2”之一,荣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研究成果。书中重点分析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的趋势,对现阶段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研究了以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主要思路、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及重点实施路径,提出了分业分类施策,加快“强基础”“补短板”“锻长板”“提水平”“促升级”的政策措施建议。书中还以纺织服装、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为例,分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方向及举措。

(整理/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