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摘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遵循和强化了市场化改革的逻辑,从政府入手,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积极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才得以极大释放,市场主体才得以发展壮大。
(一)深化简政放权,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是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进一步简政放权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先手棋”,从体制机制入手,还权于市场,放权于企业,切实解决市场主体创业门槛多、经营负担重等问题。坚持职权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推动各级政府建立起“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从源头上防止政府“有形之手”反弹、伸得太长。坚持简政之道,削减行政审批事项 1/3 以上,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对“兴办企业”大力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对“产品生产”大幅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对“企业投资”积极实施项目备案制、承诺制,对“从业资格”不断取消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对“办事证明”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取消、简化一大批不必要的证明和烦琐手续,大大减少了企业和群众的奔波之苦。坚持“放水养鱼”,大力推进减税降费,不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取消、停征、减免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推动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物流等各类成本,多措并举减轻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简政放权“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重塑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
(二)强化放管并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迈出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坚实步伐
我国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将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中解放出来,转向全周期、全链条的事中事后监管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放管并重”“放管结合”,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加快夯实基础性制度,着力形成新型监管机制,有力弥补市场失灵。在投资准入上,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和相关配套法规,持续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确保对内对外资企业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在要素平等使用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查处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行为,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法治化手段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在公平竞争上,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在公正监管上,重点是改革监管方式,基本形成了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呵护了新经济蓬勃发展。“放管结合”促进了“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的重大转变,推动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在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着力优化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服务,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上台阶
优化政务服务,健全社会保障,是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优化服务,大力推动政府服务意识转变、能力建设和水平提升,持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 + 政务”和政务大厅建设,努力实现政务服务“码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数据的开放共享,建设“24 小时不打烊政府”,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政府协同,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高。通过实施公共服务目录清单管理,优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办事流程,压环节、减材料、降成本,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持续提升。通过简化社保参保、转移接续等手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覆盖面,将基本民生保障政策及时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社会保障“安全网”更加结实细密。这一系列优化服务的改革,推动了政府服务理念、流程、手段的全方位变革,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公平可及,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上台阶。
(以上内容摘自“现代化新征程丛书”之《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一书,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