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关注的三大原则

2022-11-21 11:00:07BY:lyw
【字体: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宜居宜业”的基础上增加“和美”,反映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更高要求。乡村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人民的幸福根基、经济的产业根基,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领域之一。当前,乡村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生态保护、居民生活、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融合的原则、路径、模式等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创新和探索。深入领会党和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思路的核心要义,可以发现乡村建设在融合发展中,应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作为重要基础。生态环境既是城乡共同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发展的主要优势。处理好生态和生产生活的和谐共生问题是乡村建设向高水平迈进的首要问题,找到均衡是关键所在。首先,基础生态功能不能破坏,生态重点管控及治理区域必须得到保护。其次,对于生产生活造成的生态负担要尽可能减少。在生态与产业融合的过程,要充分考虑有利于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农村产业调整时,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耕地、山体形态的保护,道路等基础设施应依山就势,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充分利用本土植被和材料,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开展循环利用。优化现有建设用地,优化存量空间,尽量减少增量使用。

二是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宗旨。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在乡建中,要满足人的生活便捷、经济成本、文化习俗、精神需求等需要。首先,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便民服务场所及公共服务配套,补齐目前乡建短板,是首要任务。其次,标准化与特色化的融合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标准化建设相对成本低,易推广,但是,大范围的同质建设可能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文化与艺术元素的加持是重要的前瞻性谋划。建设符合乡村风格,体现乡村人文需求,尊重传统习俗,能够承载文化传承的乡村,应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所包含的内容。最后,乡村居民当下的生产生活水平应得到充分尊重。适宜的才是最美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乡建既要适度超前,引导更健康、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能脱离当下实际。

三是求实创新作为方法和途径。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建设目标,就要突破现有的建设理念及手段,需要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全面赋能。首先,设计理念要升级,多元需求的满足要求综合规划,统筹协调,思路创新,要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入乡建。其次,多元需求的满足需要先进的技术创新保障,尤其是治污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智能技术等,应加强应用场景研发。

(文/国研智库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 耿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