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导刊|杜祥琬院士: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支撑

2022-11-14 10:50:00BY:lyw
【字体: 打印

“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比较多的可再生能源,但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总量的1/10。”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日前召开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上表示。

杜祥琬演讲时说,业界对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而且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能源低碳转型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坚实的。为了优化能源结构,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比较多的可再生能源,但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显著下降是确定的,但人类用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两个目标,就是为了在未来更为确定地应对用能的不确定性。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杜祥琬认为,首先是节能提效。这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是减排的主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进步、管理的节能和文化理念的转变。

其次是优化能源结构。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就是“富煤缺油少气”这六个字,这会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实际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我国能源的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目前,业界对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包括资源可控性、技术可行性、转型经济性也很清晰,所以能源低碳转型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坚实的。

“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杜祥琬举例说,河南的一个县,通过三四年试点,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已经大于全县全年的用电量。

杜祥琬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需要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双碳”目标的政策性很强,执行中需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要避免两种倾向——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无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

“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不是终点。”杜祥琬说,人类社会2060年以后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的能源支撑,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于10月31—11月1日在北京召开,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

(整理/刘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