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

2022-09-22 20:18:03BY:lyw
【字体: 打印

中国的传统村落大多地处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经济发展落后与传统村落内生性的乡村文化资源禀赋较强几乎是一个天然的悖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梁盼近期在《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4期撰文认为,克服和消解这个悖论的主要方法就是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在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下,如何认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下迫切需要达成的共识。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目标之一是避免陷入所谓的“乡无郎、亲不见”的困境和防止出现人去村空、房弃屋塌、诗意丧失、人文消亡的局面,即主要偏重于“活”的这一方面。目标之二则是在乡村现存整体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将文旅产业规模化和市场化,也就是让传统村落因这“传统”有了产业,即主要偏重于“用”这一方面。这两个目标是相互促进、彼此成全的关系,即“活”着“用”,“用”反哺“活”,如此循环反复,臻于一体。传统村落如果不是“活”的,就会在不经意间以人们难以预料的加速度走向消亡。

得以活化利用的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间。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很高,而“用”的成本却很低,那为什么不“用”呢?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必须澄清,那就是人们一般认为要使传统村落“活”起来和“用”起来的资金投入成本会很高,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相较于传统村落的长远收益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凸显来讲,活化利用的投入成本往往是较低的。譬如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2010年左右煤炭产业关停退出之后,社会经济发展一度较为缓慢,但南窖村自从2018 年举办首届“北京西山民俗文化节”以来,主要以“文化传承型”模式为导向,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上进行了多年的持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得以全面铺开。

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极大凸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底蕴。当前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普遍较为复杂,因为传统村落从整体上看不是法定和经典意义上的文物,而往往是介于“活着”与“消亡”之间的古老社区。但也正因此,传统村落以某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活”起来,便有了巨大的象征意义,即象征着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核心—传统文化—还活着。这种象征意义与文化自觉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文化自觉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便留住了乡村记忆,也就是留住了乡愁。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