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调研②|当好开发主力军,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专访上海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

2022-06-09 17:27:21BY:lyw
【字体: 打印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面积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作为我国自贸区矩阵中的“领头雁”,上海自贸区充分利用先行先试制度红利,将自贸区布局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用高水平开放实践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再次扩容,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临港新片区如何适应全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如何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来疏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堵点,从而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临港集团如何发挥好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主力军和区域转型发展生力军的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报告》邀请上海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聚焦改革发展新成就,探讨服务国家战略新举措,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1期

“制度良种”厚植高质量发展之根

 中国经济报告:临港新片区挂牌两年多来,围绕“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形成了哪些制度经验?

袁国华: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成立,中央和上海市委对临港新片区建设寄予厚望、充满期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上海的讲话精神,新片区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两年多来,临港新片区以“五个重要”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截至目前,《总体方案》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已经基本完成,2021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5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0%、62%。

围绕投资自由,推动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探索边境后规则。一是持续推进金融、电信、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全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上海市首家外商独资的汇丰金融科技服务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以SAP云服务项目为试点,推动增值电信领域扩大开放。推动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应用科学大学。二是在全国先行先试强化竞争政策。在全国率先试点强化竞争政策,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审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临港新片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中国(上海)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临港新片区分中心、市检察机关临港新片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引导市场主体设立全市首个市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互助基金。三是率先探索国际化争端解决方式。积极争取设立上海国际商事法院,打造临港新片区法律服务中心和“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争议解决中心,上海法院诉讼服务窗口等32家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探索建设金融法治试验区。

围绕贸易自由,推动新型国际贸易创新发展。一是在全国率先构建全新的海关监管模式。设立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扎实推进三期扩区。在全国首创特殊的申报模式、贸易管制模式、区内管理模式、统计制度、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协同管理模式的“六特”监管体系,启用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特殊综保区模块的海关监管辅助功能。二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功能性平台和产业集群。实施促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的88项政策,发布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打造新型国际贸易示范区和全球保税研发制造产业新高地。

围绕资金自由,加快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助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一是大力推进金融领域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注册在临港新片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以人民币出资时不再开立专户,银行可直接为企业办理人民币资本金入账结算业务。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实现临港新片区优质企业凭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率先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支持跨国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搭建临港集团等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率先试点一次性外债登记,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在一次性外债登记额度内多次借用外债,循环使用外债资金,并可在银行直接办理外债资金借、用、还。率先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可以在最高500万美元核定额度内借取外债。率先允许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二是全力打造“滴水湖金融湾”。开工建设“滴水湖金融湾”,累计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23家,累计注册、签约基金规模超过2600亿元。三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落地全市首张数字人民币保单。成立临港新片区融资担保公司,入选全市首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揭牌成立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临港服务基地,设立首期规模300亿元上海临港新片区道禾资产配置基金。

围绕运输自由,强化国际航运枢纽功能。一是实行“中国洋山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上海海事局发布《临港新片区国际船舶登记管理规定》,对“中国洋山港”籍船舶登记实施多证联办、统一发证等便利化措施,明确“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舶可由海事局授权的船舶检验机构实施法定检验、可依法雇佣外籍船员。二是完善多式联运和集疏运体系。“南通至上海”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启运,无锡、苏州至洋山港的海铁联运通道顺利打通。三是提升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法国达飞轮船设立国内首个异地缴纳社保的外资船舶管理公司和首个外资船员劳务外派公司,推动设立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类船舶物资供应企业集聚,提升船舶和航空用品供应、维修、备件、燃料油等综合服务能力,开展沪浙跨港区跨关区国际航行船舶供油试点。

围绕人员从业自由,加快集聚各类海外人才。一是在全国率先突破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永居审批时间由原先的180天缩短至90天,进一步放宽外国人才永居申请条件。在全国率先实施外籍人才最长5年居留许可。二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国际人才服务港开港运行,出入境管理中心整体迁入,引进一批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汇聚全球人才,成立欧美同学会临港新片区分会,创建临港新片区留学人员创业园。

围绕数据快捷联通,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一是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按照网信部门要求,在智能网联汽车、金融等领域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二是率先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正面清单+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制定《临港新片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试行)》,完成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的开发测试,推动相关车企参与试点。三是启动建设“国际数据港”。聚焦数字经济,打造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的先行区,发布工业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等专项规划,计划5年投入100亿元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成开通直达国际出口局的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质量。试点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接入运营商网络、大型互联网企业、ISP企业、各类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多主体,实现“一点接入、多点互通”的高效流量交换。

中国经济报告:当前临港新片区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机遇?如何通过上述制度创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取得先机和优势?

袁国华: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6月,上海市出台了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行动方案。其中,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高质量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消费中心等内容,都和新片区息息相关。

我们认识到,以新片区和引领区建设为代表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不再是以往简单的给钱给物,更多的是方向的指引、功能的定位、要求的明确。上述任务举措和支持政策,不是现成的果子,而是需要培育的种子,要把这些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开动脑筋、创新思路,持续不断善作善成、务求必成。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建设,一方面为临港新片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行动方案》可以说是临港新片区若干支持意见的“升级版”,政策放开力度更大,含金量更足,可操作可落地性更强;另一方面,很多创新政策面向浦东全域实施,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区域发展竞争,削弱临港新片区独有的政策优势。新片区只有抢抓机遇,加大政策开放创新的力度,才能继续保持并稳固上一轮制度创新和突破中取得的一系列先机和优势。

具体来说,在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方面,新片区要在更高水平的先行先试、更深层次的系统集成、更高效配置的要素流动、更高端引领的功能创新上下功夫,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打造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面,新片区要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载体功能、国际航运中心开放服务功能和国际贸易中心创新集聚功能,加快探索发展绿色再制造产业、推动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创新保税研发功能等。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方面,要加快打造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推动离岸金融体系建设,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于这些重点方面,要加强对文件精神的学习消化,在工作中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突破,形成创新探索案例,强化示范引领效应,确保临港新片区在浦东引领区建设中不断取得新亮点、新成果、新业绩,始终保持先锋姿态和引领地位。

创新治理方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效能 

中国经济报告: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临港集团在探索自贸区开发建设新路上有哪些有益尝试?

袁国华:临港集团是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临港新片区是临港集团开发的主战场。按照习总书记对于新片区“五个重要”的要求,以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发挥“三大作用”、实现“四大目标”指示精神,临港集团聚焦新片区开发建设主责、园区开发主业,全力推动新片区跑出加速度,提升活跃度,打出显示度。

第一,以五个重要为根本遵循,进一步增强新片区开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临港新片区代表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最新进展和更高境界,代表了上海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开发开放中的最新探索和最高水平,接续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奋斗精神和探索创新。进入“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临港新片区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工作大局,要担更重的担子、啃更硬的骨头,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主力军,我们要继续保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投入新片区开发建设,确保力度不减、热度不退、亮点不断,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第二,全面推进五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坚持以功能开发引领形态开发,以开放开发助推产业开发,以增量开发提升存量开发,以主导开发引导合作开发,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国际创新协同区、高端产业引领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高品质国际社区等重点功能分区,实现各功能分区在产业、功能、形态上的有机融合,形成“五区联动”发展格局。

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将对标日本东京湾、香港中环、新加坡滨海湾,规划建设以金融为核心的滴水湖金融湾,提升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国际创新协同区重点吸引国际研发总部、科技银行、研发和转化功能性平台、国际化教育医疗机构、科技孵化服务机构等入驻,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创新源头“最先一公里”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对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分小洋山岛区域、芦潮港区域、浦东机场南侧区域等3个区块,是全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实施“境内关外”特殊监管方式,将聚焦国际贸易产业链,重点发展国际贸易、跨境研发、先进制造、检测维修再制造、智慧物流以及航运金融、航运服务等产业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区聚焦东方芯港、生命蓝湾等特色园区建设,全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高品质国际社区按照万亿级经济体量和百万人口规模,围绕国际化高端人才对环境、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各方面的需求,规划建设未来城市实践区和世界一流的国际社区。

第三,聚焦专业特色园区建设,全力加快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按照“国家亟需、战略必需”产业发展导向,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上下功夫,做好强链补链固链的文章。

一是推动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以建设东方芯港为契机,坚持全类引进、全链协作,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等关键环节,集聚寒武纪、中天鸿骏、积塔半导体、旻艾科技、新昇半导体、格科微CMOS、国科EDA等标杆企业。

二是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体量。依托上汽临港自主品牌整车生产基地和特斯拉超级工厂,形成了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在临港基地诞生。特斯拉工厂2021年产能爬坡到45万辆,全年产值达1500亿元。同时,依托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大氢能源汽车布局,交大氢晨电堆已进入技术领域的第一梯队,申能加氢站有序建设中。围绕整车供应链和产业链本土化,引入均胜、赛亚森、深园等10余家特斯拉配套企业。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增能扩产,相关配套产业持续集群集聚,成为新片区第一个产值破千亿的产业。

三是建设生命蓝湾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对标美国波士顿生命科技城等国际顶级生命科技园区,在精准诊断、精准药物、精准手术和健康服务四大领域精准发力,积极引进君实生物、透景医疗、白帆生物等一批生命科技行业先锋,打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1+5+X”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百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产值突破300亿元。

四是持续挖掘高端装备产业潜力。依托临港产业区大国重器集聚优势和装备制造业基础,继续深耕以动力装置为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国产重型燃气轮机、微型燃气轮机、船用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等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重—大—微等各型燃气轮机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五是为未来产业发展蓄势蓄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航发临港基地是全国唯一的自主知识产权大飞机发动机研制基地,目前CJ-1000AX验证机和样机正在试验过程中。机场南侧“大飞机园”为民用航空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算法—芯片—应用—赋能”完整产业链条,依托国际数据港、临港无人驾驶基地等重大功能设施,集聚包括商汤、寒武纪、科大讯飞、华高汇元、东谷智能、图森未来等一批重点项目。

第四,围绕服务产业、服务创新、服务员工,打造五大服务支撑体系。坚持“服务至上、追求卓越”,打造与区域发展适应、与产业定位契合、与员工需求匹配的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打造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不同产业对应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组织方式,对园区物业载体、生产环境、配套设施有着不同的要求。临港集团始终把客户需求融入园区规划建设全过程,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与企业生产要求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园区“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二是提升特色化和保姆式的科创服务体系。临港集团通过编制科创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举办首届创新发展大会,明确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的目标、指标和任务。积极帮助企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渠道,开展政策宣贯、项目审批、高新申报、补贴申请、上门辅导等科技服务。与国内大院大所合作,打造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持续做好创新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文章。

三是打造全链条生态化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坚持以投带招、招投联动,参与建立和运营一批产业发展基金,完成设立金浦科创基金、国和人工智能基金、“通临智创”产学研基金、临港先进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推进设立诚通国企混改基金。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用好新片区低息贷款、长期贴息等融资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新片区政策红利。

四是构筑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各环节,努力丰富创新园区人才服务内容。比如,借势新片区系列人才政策出台,集团下属新片区经济公司助力新片区管委会打造“国际人才服务港”,临港蓝湾成立人才服务联盟。

五是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体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建设高品质国际社区,打造“教育+医疗+居住+商业+X”高质量服务配套,满足国际化高端人才对环境、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需求,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和职住平衡,真正实现留人、留业、留家、留心,让新片区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地方。中国经济报告:“十四五”时期临港集团将如何谋篇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袁国华:“十四五”期间,临港集团将聚焦当好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主力军和上海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生力军的主责,围绕园区开发、园区配套服务以及园区产业投资的主业,积极投身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持续提升临港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是服从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发展要求,通过园区开发推进区域转型和城市发展。根据中央“五个重要”发展内涵要求和上海市工作部署,按照“五区联动”发展格局,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航空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集聚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千亿级产业,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当好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围绕上海市“3+5+X”重点区域转型,推进宝山南大、普陀桃浦、金山二工区、嘉定江桥等区域开发建设,建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基金,努力破解土地收储再出让的剪刀差和开发现金流等难点问题,当好推动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围绕“五个新城”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能级招商、高质量服务,全面参与数字江海、G60科创走廊等重点区域开发,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城市发展新地标、产城融合新典范。以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微园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特色园区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特色园区空间载体建设,持续提升特色产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临港园区“统一品牌、跨区布局、多点联动、协同发展”的优势,加强中心城区与郊区、中央商务区与工业区、自贸新片区和其他区域以及保税区内外的联动,推动产业链中部、制造、运营、维修、销售、服务等环节在临港园区内错位布局、特色集聚。

二是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水平。贯彻关于加强集团统筹规划、设计、建设工作意见要求,强化集团产品品控、营销把控、成本管控和统筹能力,实现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增强园区的品牌、品质和品位。发挥招商中心统筹作用,完善重大项目服务专班、项目首谈报备、集团主谈和服务专员等制度,提升招商人员的产业解读能力、技术判断能力、政策解读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抓好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招引,提升集团对产业项目和园区开发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招大引强能力。持续开展资产梳理和存量盘活,推进清单管理,明确处置底线,保留优质核心资产,处置低效金融资产、债券资产、股权资产、不动产资产,加快资金回笼,提升集团可持续开发经营能力。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园区核心竞争力。构建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特色化和保姆式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链条生态化“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体系,与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形成互动支撑,积极培育专业服务能力;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导入市场化资源、借助社会化力量,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园区服务体系,形成服务清单和典型案例,复制推广覆盖到集团系统园区,构筑“始终被模仿、无法被超越”的独特优势。

四是加强产业投资功能,优化业务结构和盈利能力。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产业引导专项基金,用金融手段撬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项目+金融生态”的发展闭环,深化“基地+基金”的园区发展模式,努力推动园区向“房东+股东”的角色转变。依托信息系统强化基金投资行为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投前明确审批程序和审批要求,投中加强项目穿透和运营跟踪,投后适时开展绩效评估,不断提高基金的监管效率。借鉴市场成熟做法,在产业培育基金领域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强化职业经理人建设。

创新引领,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中国经济报告:在打造“临港制造”方面,临港集团与引入的企业如何实现共赢?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创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产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袁国华:创新是临港集团发展的立身之本。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引领,加快科创服务体系建设和自身创新发展,不断培育高质量产业、建设高品质物业、集聚高素质人才、形成高活力生态,提升对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撑,努力当好服务产业发展的“金牌店小二”。考虑到集团作为市属功能保障类企业的性质,我们确立了通过聚焦构建科创服务体系、提升集团自身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主题主线,制定了《集团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总体上明确了创新经济及人才、创新能力及成果、创新服务及环境三个方面,九大类二级指标以及四十个具体指标,为推动科创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发展装上“仪表盘”和“追踪器”,实现可测量、可考核和可比较。

一是确立了关于建设科创服务管理体系、运营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发展目标。在管理体系方面,集团层面要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平台公司层面要形成扎实有效的落地推进体制机制,同时对集团和平台公司两个层面相关部门公司的职责进一步进行明确;在运营体系方面,明确了坚持自我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政务资源整合、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提升专业服务功能、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加强优质企业遴选、营造科创文化氛围、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各类创新机构、创新服务和创新人才,打通资本链、创新链、价值链,营造园区科创服务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自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在支撑体系方面,要建立创新发展预算,制定创新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创新发展考核管理办法,确保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制度保障。

二是明确了关于推进科创服务体系建设十个一批重要举措。为落实“三大体系”建设,实现三方面的关键指标,要壮大一批专业特色园区,打造一批双创服务载体,遴选一批科创企业,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打造一批科创技术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科创型功能平台,集聚一批科创服务机构,推出一批产业基金,举办一批科创主题活动,树立一批品牌服务标准。比如,要做好园区优质企业的遴选,按照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拥有核心技术、获取风险投资认可等标准,遴选“临港认证”优质企业,推动企业纳入全市“浦江之光”计划,实现尽快成长成才;同时强化对遴选企业的精准服务和投资,加强与头部券商、金融服务机构、上市监管机构的资源对接,协调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企业锁定募投项目、取得土地,获取上市补贴、融资补贴等各类政府专项政策,协助企业纳入市、区的重点企业名录。比如,强化与科委、经信委、商委、张江办、新片区管委会以及区级相关部门的联络沟通,各类园区品牌应创尽创、各项补贴资金应拿尽拿,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补贴申请等手段,建立与优质企业、优秀企业家的长效联络机制,增强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同时,临港集团坚持“产金融合”,打造全链条生态化“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坚持以投带招、招投联动,参与建立和运营一批产业发展基金,完成设立金浦科创基金、国和人工智能基金、“通临智创”产学研基金、临港先进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推进设立生命蓝湾产业基金、诚通国企混改基金。目前,集团下属基金投资了格科微、思尔芯等一批园区高科技企业,其中寒武纪、宏力达等十多家优质企业登陆科创板。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用好新片区低息贷款、长期贴息等融资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新片区政策红利。协同联动提升高质量发展势能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临港新片区要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作为连接长三角与全球的枢纽,临港新片区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引领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袁国华:作为在长三角地区耕耘多年的老牌国企,临港集团在不断推进临港园区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关注长三角区域内开发区之间的联动创新发展。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城市,临港集团作为上海园区开发的重要主体,我们一直积极投身于长三角园区开发与共建,形成了政府主导推进的“重资产运营”模式,输出规划、设计、运营标准和品牌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比如,2009年,集团旗下漕河泾园区同海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合作,设立了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实行“政府推进、企业运作、市场导向、集约发展”,参照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运作模式,采用公司化运作,导入了“科技绿洲”和“漕河泾科创”两大品牌,开了国家级开发区跨区域合作的先河,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再比如,2015年,上海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合作设立了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作为上海市级层面唯一与外省合作共建的开发区,我们积极利用“飞地”优势和上海临港品牌影响力,着力推进产业招商,努力推动研发在临港、配套生产在大丰的产业落地模式,充分配适两地的比较优势。同时,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在宁波慈溪、余姚挂牌成立了分园区,为相关园区提供规划、建设、科创等服务,帮助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我们认为,从事海宁、大丰等园区的合作开发,不仅需要开发建设、招引项目,为当地贡献产业和税收,更为重要的是,把自身市场化管理的理念、品牌联动的标准,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优势体现出来,通过这些园区的实践运作,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效应。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性的创新实践,我们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海宁和大丰园区均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未来,我们将继续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总结好这方面的经验,持续推动园区的建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园区联动,把园区合作建立在品牌和管理的输出上。要推动成熟园区开发企业“走出去”,利用自身市场化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市场化园区开发、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科创孵化、企业服务的经验和标准化能力,为长三角区域的兄弟园区服务,提升兄弟园区产业服务能力,改善兄弟园区营商环境,为长三角开发区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制度化借鉴。

二是加强项目联动,积极推动重点大型项目跨区域科学布局。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协同性好,是名副其实的“金三角”,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重点项目布局来看,往往是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同步考虑和推进,因此加强项目层面的合作大有可为。要做好产业资源的排摸,在园区合作联建基础上,依托各个园区的比较优势,在土地、劳动力、政策等要素方面聚焦聚力,为重大项目的区域布局,协同做好服务,实现最优配置、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三是加强产业联动,服务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例,每台汽车就需要上万个零配件,这些部件采购要利用全球供应链,进行全球资源配套,同时区域靠近对降低成本效应非常明显。比如,特斯拉落地在临港新片区,我们积极帮助特斯拉对接长三角配套企业,不仅为临港超级工厂供应零部件,也帮助这些企业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网络。我相信,这样的机会非常多,将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展现长三角强大产业基础,体现“中国制造”产业链优势。

四是加强功能联动,用好上海和临港新片区联通海外的平台和通道。我们是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板块,将建设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中央要求临港新片区要成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在服务全国中更好发展自己。我们要创造条件,共同利用临港新片区资源配置大平台、联通国际大通道,推动长三角的企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地发展,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产业联动、功能联动和更好发展。

/吴思   /中新社